English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民间组织的作用

2010-07-07 17:03:00 来源:博览群书 胡 澎 我有话说

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每一个初次踏上日本国土的中国人都会被日本的现代化程度所震撼,繁华的商业街、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琳琅满目的商品、热情周到的服务……东瀛邻国为刚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提供了一个现代化国家发展的蓝本。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日本经

济高度发展的刺激下起步的。80年代的中国人热衷于探讨日本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企业管理,对高品质的日本制造特别是日本电器情有独钟。

二三十年后的今天,经济迅速崛起、国民日渐富裕的中国正逐步缩小着与日本的差距。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北京、上海某些地方的现代化程度让一些日本人失去了优越感,甚至生出一丝妒意。那么,日本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吗?

的确,现在去日本旅行、留学或短期访问的中国人已没有了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心灵震撼了。然而,当在日本住上一阵子,细细品味,你还是会发现日本社会生活中值得称道、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当你到公民馆、市民活动中心、区民馆、女性活动中心、图书馆时,你会看到各种演讲会、学习班、集会、公益活动的广告和信息;当你参加一个市民活动的时候,你会发现市民们对公益事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你会看到垃圾桶上贴有可燃、废纸回收、易拉罐回收、玻璃瓶回收等垃圾分类字样,而每个日本人都会自觉遵守这一规范;超市门口摆放着回收塑料发泡盒、牛奶盒的箱子,来超市购物的居民将这些用毕的包装盒在家洗干净后集中投放到回收箱中;在节日或大型活动的场所,总能看到一些志愿者服务的身影……这些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正悄然改变着日本。认真思考起来,促成日本社会这些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但民间组织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

当今,日本民间组织的数量数不胜数,包括各种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市民团体以及志愿者团体。这些民间组织涉及环境保护、反战和平、妇女权益、社会福利、城市改造、社区建设、灾害救助、文化教育等领域。民间组织的规模一般都不大,自主运营,不以追求利润和分配为目的。民间组织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包括会员的会费、出售物品和出售服务所得、中央政府和地方自治体的拨款或补助、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资助、企业和团体的捐助以及个人捐赠等。民间组织开展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为丰富民众生活、解决民众生活困难,促进日本社会更加多元与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民间组织为何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究其原因,是由于90年代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均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例如,政坛频繁更迭,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失业率增高,少子老龄化问题严重,教育领域的问题也很突出。另外,能源、原材料的大量消耗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杀虫剂、化学肥料、食品添加剂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高速路、新干线、机场、发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干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而市场在提供公平竞争、维护弱者权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完善市场环境等方面又显得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市民社会、市场和政府互相补充,需要民间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

日本社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亿总中流”的说法,也就是说生活水平属于中等程度的国民占人口绝大多数。众所周知,民间组织需要大量中产阶级参与进来并积极推动,日本中产阶级、特别是中产阶级妇女成为民间组织的重要力量。同时,民间组织里也汇聚了各类社会边缘群体、居民个体,代表了各市民群体的利益和要求。这些有着相同志趣和想法的市民自愿结成各种目的的民间组织,开展广泛的社会活动,弥补了日本社会结构和体制出现的一些问题。

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成为日本民间组织飞跃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大地震造成了6000多人遇难、30万人无家可归的悲惨局面。在灾后急需紧急救助时,日本僵化的官僚组织没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各地市民团体、志愿者却在第一时间奔赴受灾前线开展救援和重建工作。整个救援活动持续了两个半月,有150万人参加。1995年也因此被日本媒体称为“志愿者元年”。

阪神大地震让日本政府改变了对民间团体一贯采取的限制和谨慎的态度,意识到那些有责任心的市民组成的民间团体与政府、企业一起度过难关已成为时代需要。1998年12月《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即NPO法)出台,将保健、医疗、福利、社会教育、环境保护等12个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作为法律允许的NPO法人的活动范围,从法律上保障了非营利组织的权益,推动了民间组织的发展,对于促进日本市民社会的成长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民间组织对社会乃至国家政治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因在于它们与社会基层的紧密联系。日本的大部分民间组织由当地居民组成,他们能及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向政府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一些民间组织还经常就某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还有的民间组织充当政府的早期预警机制,帮助监督和执行政府工作。

以地缘为纽带的从事社区建设的民间组织数量多、分布广、服务领域广泛,这些民间组织大都由某一社区的居民组成,开展的活动包括保护消费者利益、增进社区福利以及活跃当地文化体育生活等。这些民间组织与地方政府、行政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完全依赖的。针对市民自身力量难以解决且充分具有公共性的事务,民间团体和市民们改变了以往消极等待行政部门采取行动的方式,而是主动行动起来,关注生活中的诸领域,寻找和发现问题,自己能解决的事就自己去做。自己解决不了的,往往采取一边与政府、行政机构进行对话,一边探索如何与行政部门协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像一些民间组织发动的垃圾减量运动就反映了市民自身参与政策决定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趋势。一些民间组织利用社区空置房屋,将退休老人和家庭主妇组织起来对放学后的小学生进行课外教育和看护,有的民间组织开设托儿中心,解决双职工家庭和职业女性工作与育儿的冲突。这些民间组织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社区环境治理、社区治安维护、社区就业和社区社会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解决了居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协调了居民、政府、社区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影响力。

日本的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男女平等、社会福利、人权、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活动,是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日本民间组织中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反战、和平团体,在社会产生很大影响。2004年大江健三郎、泽地久枝、鹤见俊辅、加藤周一等九位知名人士组成了“九条会”,其目的就是阻止日本政府修改宪法第九条。该团体成立后在日本社会产生极大反响。在其影响下,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九条会。据统计,截至2007年1月31日,全日本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九条会”已达到6000家。这些和平反战的民间组织对政府的过激行为构成制约,已成为一支积极的、潜在的发展和变迁政治的独立力量。

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也是民间组织的一个重要作用。日本的民间组织涉及诸多领域,其中有不少既是日本问题也是国际热点问题,如环境、人权、家庭暴力、艾滋病、开发援助等。由于民间组织不仅可以到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人道主义活动,同时,在政府的作用之外,民间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空间也很大。因此,日本民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给阿富汗儿童募捐、组织志愿者到伊拉克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家园、到中国的黄土高原种树防沙等,这些活动跨越了国境,对于加强日本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的相互依存、人员往来以及加深各国之间的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间组织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育民众个人的独立自主和平等合作精神。大多数日本民间组织都经常举办一些读书会或培训班,既促进了市民之间的交流,又发挥了教育的作用,培育了新型的市民。像社区建设的民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十分灵活多样,注重对居民宣传本地区历史文化和传统。市民们在活动中了解到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并对自己的居住地产生感情。一些环境保护组织也非常热衷于环境教育,他们传播环保知识,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像“日本野鸟之会”的会员大都是中小学生,该组织把“热爱自然、与自然界的鸟类做朋友”作为该组织的口号。孩子们在成年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民间组织还通过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和举办演讲会等方式传播各类知识,对于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养产生一定作用。非营利活动法人“NPO爱知网络”是一个以防灾、灾害救助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市民团体。日常活动包括有灾害救助训练、向市民提供灾害防御方面的信息和资料、普及防灾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以及与社区居民共同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他们将工作重心放在青少年教育活动上,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训练他们做志愿者的能力。

市民们在参与民间组织活动的同时,不仅提高和扩大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提升了自己的市民素质,而市民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社会走向多元的、民主的必由之路。像反对家庭暴力的民间组织普及了市民的人权观念和男女平等观念;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提高了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坚持反战和平、反对修改宪法第九条的民间团体培养了市民的参政意识和民主意识。

21世纪日本的发展将不能再仅仅依靠政府与企业,还要依靠市民社会,特别是在当今日本政府功能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市民理应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而由市民参与的民间组织可为日本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有民间团体的存在,日本社会才能朝更自由、更民主、更开放、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编辑 王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